《石鼓文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,被誉为“中国第一古物”、汉字演变“活化石”。但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《石鼓文》现在文字大量缺失、损泐,模糊难辨,使欣赏、学习、研究困难重重。
吴悦石新著《石鼓文批注》一书以现存字数最多的“先锋本”拓本为基石,进行逐字释读与批注,或还原先秦生活场景,或补全断裂语义,或提出创见性意见,并辅以古音古义的通俗解读;对拓本字体点画混淆、偏旁缺失等问题进行了严谨考证;同时将散落的文字系统整合,编制石鼓文字汇总表,让艰深的籀篆文字变得明晰晓畅。尤为可喜的是,吴悦石以其深厚学养与精湛书艺,运用“双钩廓填”技法,精准复原146处残损文字,又剔除了因风化形成的伪笔画,最大程度重现了石鼓文原貌与风神。
《石鼓文批注》以“页边注、字间补、旁注疑”的独特批注体系,“拓本+临本+汇总表”的立体呈现体系,为读者架起了纵贯古今的桥梁。书法学习者可以通过书中图解笔顺与“双钩廓填”范本,直抵石鼓文“朴茂浑古、圆劲如屈铁”的笔墨精髓,告别“无准本可依”的困境。
文化爱好者可以通过书中240余处文字的精微释读,领略“石上《诗经》”的魅力和汉字演变历程。同时,该书严谨的字源考辨、音义梳理及创见性释读,也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相关文字学、史学研究的参考并带来了新的课题与学术空间。
该书可作为书法者学习石鼓文的最新临摹本。
对石鼓文的释读存在的问题很多,一是文字缺失。『先锋本』《石鼓文》拓本是现存版本中字数保留最多的,达400余字,而石鼓文原文字数大约在700字。二是由于石花侵蚀导致文字点画、偏旁和字形丢失,人为误判、误读较多,故宫红外检测论证『先锋本』存在27处人为造成的伪笔画。三是字形误判与部件混淆。文中有大量高古奇字难识难辨,如此给弄清石鼓文的内涵带来难处。四是字义误释。石鼓文历史久远,文字和而今通行的汉字存在诸多不同,部分释义为考证而考证,多有臆断,众说纷纭,难分真假。五是因文例断裂而导致语义偏差。今人对古文揣摩判断千人千面,只有摸索难言定论。六是过于依赖《诗经》。石鼓上的诗歌与《诗经》格式虽相似,但石鼓诗的篇幅比《诗经》里的诗要长,时代也晚于《诗经》,过度比附影响正确理解。
吴悦石,中国画坛领军人物。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,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,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,中国艺术研究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,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,中国画学会理事,中国美协会员。 1945年生,北京人。少年时开始学习中国画,五六十年代曾得到画坛耆宿的亲授,为著名国画家王铸九、董寿平入室弟子。有深厚的国学修养和对绘画理论的研究,精于书画鉴赏。青年时代开始遍游天下,深入生活,写生创作。其作品疏朗、洒脱、遒劲、苍辣、奇崛、生动。他在北京、南京、深圳等城市和日本、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个人画展;在中央美院、中国国家画院、新加坡国立大学、美国洛杉矶亚洲艺术研究中心等地举办过讲座。作品为多家博物馆、纪念馆收藏。中国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1980年代初期即为其拍摄专题纪录片《有志者——画家吴悦石》,近些年来,北京、南京、台北、新加坡等多家电视媒体相继为其拍摄介绍其艺术成就的专题片;国内外报刊也有相关报道和专文介绍。出版有《吴悦石画集》,《吴悦石作品集》等多种。